夏至要祭天祭祖吗?

 2024-09-06 21:50    0  获赞 0

夏至要祭天祭祖吗?

夏至的含义和风俗(2023)

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夏至的含义和风俗是什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至的含义和风俗,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夏至含义

夏至是一年白昼最长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地理上说的“天长夜短”的时间,夏至在二十四节气中也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每年阳历6月21日或22日就是夏至日。

夏至是什么形成的呢?太阳到达黄经90度时,为夏至日,这时候太阳的直射点逐渐往北移动,所以北半球的白天会很长,夜晚的时间很短了。

夏至由来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世纪,先人采用土圭测日影,就确定了夏至。每年的夏至从6月21日(或22日)开始,至7月7日(或8日)结束。据《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中国古代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

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节令交夏至,“夏”是季节,“至”是到来,就是说最炎热的夏季来到了。

夏至这天太阳到达黄经90度,直射北回归线。这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所以夏至日又称日长至。

当日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一尺四寸二分,相当于今天的0.365米,也就是一年中杆影最短的一天。夜晚观测北斗七星斗栖正指向午的方向,午在正南,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五月,也叫午月、仲夏。

十二消息卦为姤卦,卦象“姤”表示地下已有阴气产生,“夏至一阴生”,从这天起阳光照射的时间就要一天比一天短了。

夏至习俗

夏至习俗1:食面

农历五月间(阳历6月22日)的夏至,是全年白昼最长的一天。周代已有祭神仪式,认为可以消除国中的疫疠、荒年与人民的饥饿。汉族风俗,流行于全国大部地区。指夏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吃凉面(条)的习俗。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是日,家家具食冷淘面,即俗说过水面是也……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就可以大啖生菜、凉面了,因为这个时候气候炎热,吃些生冷之物可以降火开胃,又不至于因寒凉而损害健康。

西北有些地区夏至吃粽子在西北地区如陕西,此日食粽,并取菊为灰用来防止小麦受虫害。

在南方,此日秤人以验肥瘦。农家擀面为薄饼,烤熟,夹以青菜、豆荚、豆腐及腊肉,祭祖后食用或赠送亲友。

有些地区,此日多有成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到娘舅家吃饭,舅家必备苋菜和葫芦做菜,俗说吃了苋菜,不会发痧,吃了葫芦,腿就有力气。也有的到外婆家吃腌腊肉,说是吃了就不会疰夏。

夏至习俗2:祭神祭天

在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消灾年丰。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到了宋代,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而辽代时妇女则互赠粉脂囊,用来除去身上的汗渍味。

朝廷对夏至如此重视,民间也不例外。每逢夏至日,各地农民则忙着祭祀神灵,名曰“祭天”,以祈求风调雨顺。这祭天也南北有别,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涝灾。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习俗。

夏至习俗3:忌有雷雨

在民间,尤其对于农民来说,是最忌怕在夏至日这天有雷雨天气。民谚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农家人来说,无论是干旱还是伏热,都是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旧时,人们希望在夏至里别打雷、别下雨。

夏至的风俗民俗活动有哪些?

1. 夏至节气的重视程度在古代极高,不亚于端午节。自周代起,夏至日便有朝廷举行的祭神仪式,民众也参与其中,通过祭祀活动祈求灾害消除和年年丰收。

2. 宋代夏至期间,朝廷官员放假三天,民间则有互赠香囊的习俗,以消除体味和暑热。辽代时,妇女之间流行交换脂粉,以此除去汗水和异味。

3. 夏至日,农民忙于祭天,希望得到自然恩赐的风调雨顺。北方民众求雨,南方民众求晴,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气候需求。现今许多地方仍保持夏至祭天的传统。

4. 夏至日,妇女互赠扇子和脂粉,这既是消暑的方式,也是一种礼仪。《酉阳杂俎礼异》中提及的这一习俗,至今仍有所见。

5. 夏至后,皇家会启用冬藏的冰块以降温,此习俗自周代起延续至后世,成为制度。

6. 斗蛋是夏至期间受欢迎的民间游戏,尤其是孩子们喜爱。母亲们会为孩子们准备红染的鸡蛋、鸭蛋或鹅蛋,挂在脖子上,进行斗蛋游戏,增添节日气氛。

7. 清朝时夏至有一项特别的禁忌——忌讳剃头理发。据《清嘉录》记载,夏至日需谨慎行事,避免诅咒和剃头等行为,认为这些行为会带来不吉利。

古代皇帝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要祭祀

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据史料记载,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是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之一,礼仪极其隆重与繁复。现简介如下:

祭前准备:每当祭日来临之前,必须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不管耗费多少人力物力,亦在所不惜。如:对天坛内各种建筑及其设施,进行全面的大修葺。

修整从紫禁城至天坛皇帝祭天经过的各条街道,使之面貌一新。祭前五日,派亲王到牺牲所察看为祭天时屠宰而准备的牲畜。前三日皇帝开始斋戒。前二日书写好祝版上的祝文。前一日宰好牲畜,制作好祭品,整理神库祭器;皇帝阅祝版,至皇穹宇上香,到圜丘坛看神位,去神库视边豆、神厨视牲,然后回到斋宫斋戒。

祀日前夜,由太常寺卿率部下安排好神牌位、供器、祭品;乐部就绪乐队陈设;最后由礼部侍郎进行全面检查。

夏至节气有哪些习俗禁忌?

夏至节气有哪些习俗禁忌

祭神祭天

在古代,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从周代开始,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以祈求消灾年丰。除了祭祀外,朝廷还用歌舞礼乐的方式,祈祝国泰民安。到了宋代,从夏至这天开始,朝中百官还要放假三天。而辽代时妇女则互赠粉脂囊,用来除去身上的汗渍味。

朝廷对夏至如此重视,民间也不例外。每逢夏至日,各地农民则忙着祭祀神灵,名曰“祭天”,以祈求风调雨顺。这祭天也南北有别,北方人多求雨,以防干旱;南方人多求晴,防止涝灾。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习俗。

忌讳剃头理发

这是在清朝时期的一项习俗禁忌。据《清嘉录》记载,“夏至日为交时,日头时、二时、末时,谓之‘三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也就是是说,在夏至日这个特殊的日子,要按时起居,不准口出诳语骂人,当然也不要剃头理发。据说,夏至日剃头理发会破运。

夏至最忌有雷雨

在民间,尤其对于农民来说,是最忌怕在夏至日这天有雷雨天气。民谚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农家人来说,无论是干旱还是伏热,都是会影响农作物的收成的。所以,在旧时,人们希望在夏至里别打雷、别下雨。

夏至面条不可缺

中国有句俗语叫“冬至饺子夏至面”,讲的是人们在过冬至和夏至不可或缺的两种食物:饺子和面条。面条是北方人的至爱。夏至这天,山东各地普遍要吃面,而面条都要过凉水,俗称“凉水面”,用来消夏避伏。只是与现代不同的事,在古代人们都是用自家新收的小麦磨成的面粉制成。而在北京地区,则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

麦粥馄饨齐上阵

北方人夏至日吃面食,而无锡人则在夏至这天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其混沌和合之意。有民谚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而麦粥不仅是清香宜人、健脾养胃、老少咸宜的美味,能有效缓解人们“苦夏”时的食欲不振。

夏至要做什么?

夏至保持充足的睡眠,调节自己的饮食习惯,在夏至的前后半个月中,进行一次针灸。还要根据风俗吃一碗夏至面,或者参加当地举办的祭神祀祖活动。

充足的睡眠:夏至说明夏天已经过了一半,气候处于高温闷热的状态,极易容易损耗身体的体力,需要充足的睡眠来缓解疲劳,补充体力。但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不要贪凉,否则身体容易着凉,导致人体的阳气外泄和亏损,影响健康。

调节饮食:夏季的时候,人体的消化功能较弱,而且气候炎热,会直接影响人的食欲。所以在夏季的时候,要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刺激性食物,多吃一些粗粮,及时补充人体的膳食纤维,增强肠胃消化的能力。

夏季的瓜果多为凉性的,要适量的食用,避免刺激肠胃,造成肠胃不适、腹泻等症状。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和能够清燥去火、促进食欲的苦性和酸性食物。

节气针灸:在我国的俗语中,有一句“冬病夏治”,说的就是冬季易发的吸系统疾病和骨关节病,能够在夏季的时候得到有效的治疗和预防。而夏至前后进行的节气针灸,就是预防和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

中医学说,夏至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夏至养生的重点也是保护阳气。体内阳气充足可以治疗慢性呼吸道疾病和因凉性食物进入体内造成的胃部不适、腹泻等症状。通过节气针灸可以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力。

夏至面:夏至是白昼最长、阳气最盛的时候。“冬至饺子夏至面”,说的就是人们在过冬至和夏至不可或缺的两种食物:饺子和面条。

祭神祀祖:每逢夏至日,举行祭祀活动是周代流传下来的一个风俗,通过祭祀,祈求消灾年丰,风调雨顺。时至今日,许多地区仍然保留了夏至日祭天的习俗。

夏至祭神祀祖节气当日感谢天赐获得秋报

中国人有着祭祀的习俗,很多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会准备一些新鲜的瓜果和吃食来祭祀祖先,和天地,祭祀的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是为了传递对于祖先的怀念和尊敬,有的是为了祭拜天地,山川,祈求风调雨顺,作物丰收,而在古代更是有着许多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夏至祭天庆祝丰收

夏至祭祀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周代,夏至当天,朝廷会举办隆重的祭祀活动,以祈求消灾年丰。朝廷对夏至如此重视,民间也不例外。每逢夏至日,各地农民则忙着祭祀神灵,名曰“祭天”,以祈求风调雨顺。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农人既感谢天赐丰收,又祈求获得秋报。现在夏至的前后,还有些地方会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夏至放河灯祈福

在古代民间夏至的时候,人们制作河灯,顺流而下,这个习俗是由皇家祭祀继承而来的,主要是为了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为活着的人祈福。千百盏河灯在夏至夜晚被人们释放到河中,闪闪烁烁就像散落到人间的点点星光,非常迷人,观赏性很强。

作物疯狂生长

古代人们把夏至15天的时间分为3时,头时的时间是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