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重阳节吗?

 2024-07-18 21:23    0  获赞 0

今天是农历重阳节吗?

重阳节的作文400-500字

重阳节习俗

赏菊

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赏菊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故常举办大型的菊展。菊展自然多在重阳举行,因为菊与重阳关系太深了;因此,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宋代《东京楚华录》卷八:“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者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金龄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明代,在《陶庵梦忆》中记载有:“兖州绍绅家风气袭王府。赏菊之日,其桌、其炕、其灯、其炉、其盘、其盒、其盆盎、其看器、其杯盘大觥、其壶、其帏、其褥、其酒;其面食、其衣服花样,无不菊者夜烧烛照之,蒸蒸烘染,较日色更浮出数层。席散,撤苇帘以受繁露。”

清代赏菊,如《燕京岁时记》:“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架度广厦中前轩后轻(轩轾,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轩,比喻高低优劣),望之若山,曰‘九花山子’。四面堆积者,曰‘九花塔’。”在《清嘉录》中记苏州赏菊活动说:“畦菊乍放,虎阜花农,已干盎(古代腹大口小的器皿)百盂担入城市。居人买为瓶洗供赏者,或五器七器为一台,梗中置熟铁丝,偃仰能如人意。或于广庭大厦堆垒千百盆为玩者,绉纸为山,号菊花山。而茶肆尤盛。”另如《金瓶梅》、《浮生六记》等书中也有赏菊之记载。至今,重阳节期间,各大公园也仍组织大型菊展,并将菊缚扎成各类动植物,人物等造型,十分美观。

登高

重阳最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即是登高。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登高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据《晋书》中《孟嘉传》载,九月重阳这天,晋朝大司马桓温及参军大将孟嘉等人登上龙山(今湖北江陵县西北的一座山),孟嘉观赏山景,连帽被风吹走也不知道。桓温叫人作文笑他,他也不示弱,作文答辩,一时传为佳话。

南朝时,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一个神异的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游学,费长房要他在重阳这天让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系臂,并登高,饮菊花酒,才可免祸。桓景照办了,才逃脱灾祸。这个故事,生动地反映出重阳时人们的避邪除灾心理。

当然人们登高也不单是攀登而已,还要观赏山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肉,享受一番,使登高与野宴结合起来,更有吸引力。如隋时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酒必采茱萸、菊以泛之,即醉而归。”记隋代风俗,已与后世近似。在南宋的《梦粱录》卷五载:“日月梭飞,转盼重阳。……是日‘孟嘉登龙山落帽,渊明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南宋韩元吉《水调歌头·九日》上片:“今日我重九,莫负菊花开。试寻高处,携手摄展上崔嵬。放目苍崖万仞,云护晓霜成阵,知我与君来。古寺倚修竹,飞槛绝尖埃。”描写了重阳赏菊及登高观景的韵致。

明清时,北京地区登高颇盛,《燕京岁时记》云:“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提壶携楹,出都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域等处,远则西山八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询一时之快乐也。”不论文人百姓,都喜欢登高后在山上野餐、烤肉食用。有些贵戚富家则带上幕帐、烤具、车马、乐器,登高台、土坡,架起幕帐、桌椅,大吃爆烤羊肉或涮羊肉,并唱戏奏乐,听歌看舞。如清末慈禧太后,每年重阳于北海东的桃花山登高、野餐、烤肉,并架蓝布围障,防止闲人偷看。在玉渊潭钓鱼台等处,也集中了不少登高之客。故宫御花园里也有登高之山。

又如广州地区,游客多于重阳登上白云山,饮酒赋诗,热闹非凡,影响至今。在上海,附近无山丘,便把沪南丹风楼及豫园的大假山作为登高雅集之所,也很热闹。至民国年间干脆又登二十四层高的国际饭店。而近代的北京香山、山东的牛山、江西南昌的滕王阁等等,也都是登高胜地。尤其是滕王阁,因了唐代王勃于重阳节时在阁上写出千古名文《滕王阁序》,更闻名天下。至于湖北江陵龙山上的纪念晋代孟嘉落帽的落帽台古迹,也吸引着许多游客。

由于重阳为秋节,节后草木开始凋零,所以有称重阳节野游活动为“辞青”,与三月春游“踏青”之说法相对应。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重阳)有治看携酌于各门郊外痛饮终日,谓之‘辞青’。”这也是一个颇有诗意的名称。

关于登高习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一说可能源于古代对山神的崇拜,以为山神能使人免除灾害。所以人们在“阳极必变”的重阳日子里,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灾祸。或许最初还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后来才逐渐转化成为一种娱乐活动了。(古代认为“九为老阳,阳极必变”,九月·九日,月、日均为老阳之数,不吉利。故而衍化出一系列避不祥、求长寿的活动,并非如魏文帝曹丕所称九为“宜于长久”之数。这是明代谢肇制《五杂咀》中的看法。

一说重阳时节,秋收已经完毕,农事相对比较空闲。这时山野里的野果、药材之类又正是成熟的季节,农民纷纷上山采集野果、药材和供副业用的植物原料。这种上山采集农民们把它叫做“小秋收”。登高的风俗最初可能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至于集中到重阳这一天则是后来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为一种象征,起点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于植树,人们就定个植树节的道理一样。此外重阳节期间天气晴朗,气温凉爽,适宜于登高望远。

佩茱萸·簪菊花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

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什么时候九月初九?

“云木疏黄秋满川,茱萸风里一尊前。”我国中唐时期重要诗人鲍溶的诗句,描绘了重阳登高望远时所见的景象,旷达高远而引人惆怅,是令人为之惊艳的名句。那么今天的老黄历就为你介绍,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什么时候。问: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什么时候?答: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2024年的重阳节在2024年10月28日,星期六。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曰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并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离不开饮食的重阳节重阳节常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同时,最重饮食的中国人还有在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最初是隋唐之际,重阳节还附带祭祀秋天的任务,黍秫收获,于是用黏米来做糕,大家边吃边感谢上苍;富贵人家用枣子和栗子混合做,香香甜甜。北宋末年,重阳糕已成规模:蒸糕还要加石榴子、栗子黄、银杏、松子肉,为了漂亮,表面还插上剪彩小旗,偶尔还会加猪、羊和鸭肉。明朝时,人们拿重阳糕搁儿女额头,说:“愿儿百事皆糕:/xz/

9月初9是重阳节,重阳节是什么时候成为正式的节日了呢?

我们都知道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今天会成为一个节日。其实今天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节日,重阳节,因为我国传统隶书易经中把六定为了阴数,而把九定为了阳数,九月初九是两个阳的数字,所以人们称为重阳,有时有些地区有一位风俗习惯会称作重九节。在我国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这个节日,到了唐代被朝廷正式定为了民间节日,到如今我们依然在过着这个节日,其实重阳节各个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俗。按照民间的风俗,今天应该登高望远怀念故乡,因为在这个季节菊花盛开,所以人们会在这个时候来爬山,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这个风俗过起来也非常有意义,因为九月初九有两个九,所以人们取其谐音有长久之意,所以经常在这个节日推行祭拜祖先,推崇敬老爱老以孝为先的各种活动。

一、在现代的今天,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很多人不知道,重阳节在古代历史悠久,节日丰富,活动让人感觉心情愉快,在2012年时,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是老人节,因为这一天要祭拜祖先,敬老爱老,推行孝道为先,从法律意义上确定了一个节日。

二、重阳节的风俗有很多,非常好玩,每个地区,每个民族过节的方式都不相同。

在古代,人们过重阳节的风俗有很多,每个民族,每个朝代过节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朝代喜欢在这一天登高望远插茱萸,有的朝代有的民族喜欢在这一天佩戴茱萸来达到驱邪避凶的目的,也有的朝代,有的民族,喜欢这一天饮菊花酒,爬山赏菊,非常有纪念意义。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了一个节日,在唐朝时已经变成了一个正式节日。

重阳节为什么会叫重阳节呢?这一天究竟有何意义?是为了纪念谁呢?

重阳节为什么会叫重阳节呢?这一天究竟有何意义?是为了纪念谁呢?今天是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民间也称为老人节或敬老节,重阳时节一个古老的印象就是菖蒲和艾叶的一种奇特的香味,就如同一种记忆一样,回忆起来,满鼻腔充斥的都是那种气味或者说是气氛,绕梁三日不绝一样萦绕在心田。重阳节又一个称号是老人节,重阳节,首先让我想到的是王维的诗九月九意兄弟,让我想起初中毕业去外面上学的情景,每当过节就会想家,所以要经常联系和家里人,不要让家里挂念。

当父母有能力照顾自己,比儿女过得好时。做儿女的尽可能的过好自己的日子,看着儿女们幸福,家庭和睦,是父母最大的夙愿。当父母老了,需要照顾,需要问候的时候。尽量回家多走动走动,帮父母干干家务,陪父母聊聊家事,谈谈心。要学会尊重父母的意见,聆听他们的想法,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他们头上,认为带他们出去四处旅游,给他们住好的房子,最完美的医疗条件,就是尽孝。

在父母心里,比起这些你能够给的奢侈的生活。他们也许更期待与老朋友三五邀约,杀一盘棋 ,打一局麻将,过自己闲散的农村生活,儿女们都和平相处,大家开心幸福。人老了,最需要的是理解与尊重。最好的孝顺就是理解父母的苍老与对儿女们的爱,尊重他们自己的想法。常回家看看,天天打电话无数,也别忘了给老人打一个问问安。恐怕这点也做不到哇!相反,有的子女没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但他们劲量满足父母的需要,用心去呵护老人,抽空挤时间陪护老人,让父母始终有安全感,有幸福感,这样的子女没有山珍海味、大鱼大肉给父母,粗茶淡饭老人吃着也香甜,你就是和颜悦色地捧一碗白开水给老人,他喝着也心里舒畅,这就是顺。

重阳节是哪一天??

重阳节为农历九月初九。

节日起源: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节是农历几月几日?

日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寓意就是一元肇始、长寿长久,这是一个非常吉祥喜庆的节日。一来重阳的意思就是双九,在道教中有着九九归一、一元肇始的含义,也就是新生的开始,是一个非常吉祥的含义;二来数字九在还是最大的数字,代表着最尊贵至极的含义,所以重阳节又有着长寿、长久、富贵等等吉利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