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莆田传统风俗
莆田人为什么做大岁
莆田做大岁是福建省莆田民间特有的春节风俗,每年的正月初四、初五,就像大年三十、初一元旦一样重新来过年。这个传统起源于庆祝抗倭胜利,纪念戚继光和戚家军,至今仍然是莆田人的习俗。莆田人至今不称“倭寇”而叫“倭贼”。在莆田,除了除夕家家团圆过年之外,还会再过一次年,当地人称之为“做大岁”。
作文:莆田的春节习俗
莆仙地区正月初四和初五日“做大岁”的风俗一直沿袭迄今。 春节春节,是习俗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莆仙一带把正月的初一至初五日称为“五日岁”初一早晨,开门放鞭炮,各家拜神明祖先,祀以线面、烛、炮,礼毕,全家共吃线面,每人一碗,寓祝全家长寿。初二不相往来,不相串门拜年,只有初一日来过者不忌。初三日,各。
莆田春节习俗
同是莆田市的仙游县岁时风俗,与莆田市区(原莆田县)又不相同。莆田是正月初四“做大岁”,而仙游县却是正月初五“做大岁”。这是因为那年倭寇攻陷莆田城后,次年冬大举进犯仙游县境,到处杀掠。仙游城内百姓四处逃生,流离失所,无法团聚过年,直至戚继光兵到,倭寇溃逃,百姓才得以重聚团圆,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起,仙。
莆田民间节日:做大岁什么意思?
“做大岁”又称“过大年”,是莆田当地民间节日风俗之一,即每年春节期间的正月初四(仙游县内为初五),要像年三十(除夕)一样重新围炉过年,并且往往比除夕时还要隆重。这个看似喜而复喜的节日,实际上却铭刻着一段当地人心中最痛的历史。莆田古称兴化,辖莆田、仙游两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莆田过大年的来历
3. 这一传统是为了纪念那段痛苦的历史,民间习俗将除夕定为小年,正月初四则被称为“大年夜”,也有人称之为“做大岁”。4. 在莆田,正月初五也被视为新年的第一天,与正月初一的传统习俗相同。早餐通常食用炒面,被视为一年中最美味的早餐,之后居民会互相拜访。5. 莆田,古称“兴化”,亦称“莆。
莆田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额春联"习俗,流传至今。元宵佳节在春节其间,最值得期待的是元宵佳节了,元宵节是中国人春节以后紧接着的又一个大节,它的日期在正月的十五日。可是莆田人从正月初六就开始了长达20多天的元宵节活动了。元宵节有两个主要的节目:一个是吃元宵,一个是观灯,莆田人把这两项内容都变成了大规模。
莆田春节有什么习俗
莆仙地区正月初四和初五日“做大岁”的风俗一直沿袭迄今。八.神诞春酒 正月初九日,相传是“玉皇至尊”神诞,各户于初八日夜半,点烛烧香,向天空顶礼,祷祝全年吉利。初九日,莆田各地信男、信女成群结队至壶公山凌云殿祀玉皇或到莆成以西的石室岩玉皇殿进香,这两处于当日都雇演莆仙戏,非常热闹。据说新婚夫妇正月初九。
福建莆田春节风俗
福建莆田春节有“一年过两次年”的风俗。一年过两次年 明代中后期福建受倭寇侵犯,时值大年三十,村民有些逃到山上避难,躲过一劫。等风平浪静之时,已是大年初二,当地老百姓各回家中,家里惨不忍睹。人们决定再过一次年,各镇各村不一。原莆田县是大年初四,仙游县是大年初五。在中国是很难找到一年。
莆田正月初四过大年的由来
一、"做大岁"节俗的由来 "做大岁"是莆田人民为了纪念倭寇之乱的历史,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节俗文化。民间约定,正月初二为探亡日,人们不上门走亲;正年初四(仙游地区为正月初五)为"大年夜"。家家户户围炉团圆,庆祝"做大岁",初五则依照年初一的习俗,早餐食用线面,再次庆祝新年。二、莆田民间的。
莆田民间节日:做大岁什么意思?
福建莆田,这个被誉为“文献名邦”的沿海侨乡,不仅以深厚的文化底蕴著称,还拥有着不屈不挠、抗击外侮的历史。在这里,有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节日习俗——“做大岁”。让我们一起探究这个节日背后的故事。“做大岁”,又称“过大年”,是莆田民间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的正月初四(仙游县为。